如何避免被蜂蜇?被蜂蜇了怎么办?
春夏季是蜂群活跃期,户外活动有可能遭遇蜂蜇。如何避免被蜂蜇?如果被蜇,又该如何急救?记者采访了蜂类研究专家和医疗救治专家。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郭军介绍,全球范围内的蜂有两万多种,我国常见会蜇人的有意大利蜜蜂、中华蜜蜂、熊蜂和胡蜂。其中,蜜蜂体型小,蜇针有倒钩,蜇人后可能将针留在人体内,蜜蜂会死亡,它们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大体型的熊蜂蜇针没有倒钩,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胡蜂即我们常说的大黄蜂,蜇针没有倒钩,可以反复攻击人类,加之毒性强,对人类来说风险最大。
蜂类在什么情况下会蜇人?郭军说,蜂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只有当蜂的正常活动被干扰,或是特殊的颜色、气味引起蜂的关注时,人类才会被蜂类攻击。此外,蜂类会“护食”,当其在采花时被打扰,也可能会发起攻击。
如何避免被蜂蜇?郭军建议,户外活动时尽量远离草丛、灌木丛,更不要主动靠近蜂巢,避免惊扰蜂群。亮蓝色的服装容易吸引蜂类靠近,在户外存在被蜂类攻击的可能;而蜂类对黑色有恐惧感,看到黑色时会将其视为威胁,也可能主动发起攻击。因此,野外活动时,若靠近有蜂场的地方,应避免穿亮蓝色和黑色衣服。
蜂类对运动的物体更敏感,定位更准确,因此被蜂“盯”上时,蹲下或者趴下不动是最好的躲避。“不要惊慌,保持镇静。”郭军说,当感受到蜂靠近,人类惊慌的动作反而更容易让蜂类感觉受到威胁,容易出于生存本能攻击人。遇到蜂靠近,最佳办法是抱头蹲下或趴下保持不动,包住身体裸露的地方,当蜂类不再感觉到受威胁时,它们会主动飞走。如果已经被蜂群攻击,不得不躲避,建议逆风跑,大多数蜂类逆风飞行速度不快。
被蜂蜇了怎么办?6小时内是“黄金急救期”。郭军介绍,被蜂蜇后,如果皮肤有蜇针残留,可用指甲轻轻拔掉,避免更多毒液注入体内;随后马上清洗伤口,虽然不同蜂种的毒液酸碱性不同,但在野外环境下,使用清水冲洗伤口即可。郭军提醒:“被蜂蜇后,人会产生过敏反应,不同个体差异较大,过敏体质和儿童被蜇时建议立刻就医,在送医途中也要注意被蜇人员的身体反应。”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金以超说,被蜂蜇后,伤口附近会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和出血瘀点,可能还会引起全身畏寒发热、头痛头晕,更严重的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当被毒性较强的蜂蜇或被一群蜂蜇,建议尽快到医院紧急处理。”金以超说,毒液进入人体后,需第一时间辅助抗过敏治疗,涂莫匹罗星等抗生素软膏并进行包扎;同时要动态观察后续的皮肤红肿状况和全身过敏反应,如果出现身体异常情况需立刻入院治疗。
(那琳参与采写)
(责编:孙红丽、杨迪)
-
拦截“天外来客” 我国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合肥9月5日电(记者吴慧珺、贾稀荃)记者5日从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获悉,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
-
第三代核电锚定100%国产化,向国际最高水平赶超—— “国和一号”的自主创新之路
两组数字合起来,就是“国和一号”的一份亮眼“简历”。“国和一号”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开发的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是完全自主设计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代表当今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
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举行
北京9月4日电 (记者韦衍行)9月3日,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本届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在安庆市举行。
-
以运河为媒 促交流互鉴
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穿越历史,日夜奔腾,它们发挥着水网主骨架和水运大动脉等功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
汇聚媒体力量 书写时代篇章
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这是我们共同追求高质量合作的坚实基石。通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实现交流与合作,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