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强震已致2056人死亡 中国政府首批救灾物资运抵交付
北京3月31日电 据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最新消息,截至3月31日12时,缅甸强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当天中午,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运抵仰光国际机场。
余震不断 缅方宣布哀悼周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3月31日发布消息说,截至当天12时,缅甸强震已造成2056人死亡,约3900人受伤,另有270人失踪。
3月31日,位于缅甸首都内比都的国家邮政总局降半旗志哀。(王申摄)
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同日发表声明说,缅甸领导人敏昂莱宣布将3月31日至4月6日定为缅甸地震全国哀悼周。在此期间,全国降半旗志哀。
据缅甸气象和水文局报告,截至31日上午,缅甸在28日发生强震后共发生了36次余震,震级从2.8级到7.5级不等。
中国驻缅甸大使馆确认,截至北京时间3月31日18时,缅甸强震已造成中国公民3死14伤。
1200顶帐篷、8000条毛毯、4万余个急救包
3月31日,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运抵仰光国际机场。(亨曼摄)
当地时间3月31日12时15分,中国政府向缅甸提供的首批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运抵仰光国际机场。中国驻缅甸大使马珈、缅甸仰光省首席部长梭登等赴机场迎接。
马珈表示,本次运抵的首批物资主要包括1200顶帐篷、8000条毛毯和4万余个急救包。后续物资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将很快运抵缅甸。
马珈说,中方愿视缅方需要,为缅甸后续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提供帮助。地震撕裂了大地,但不能切断中缅胞波情谊,更无法动摇命运与共、守望相助的理念与信心。祝愿缅甸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当地时间3月31日6时20分许,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公羊救援队合作在缅甸曼德勒成功救出一名孕妇。(苗觉梭摄)
梭登表示,本次运抵的救援物资承载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缅甸人民的深情厚谊。地震发生后,中方救援队是国际社会中第一支抵缅的救援队,此后中方又陆续派出了多支救援队。
梭登说,缅方对中方的真诚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并将铭记在心。缅方将尽快把援助物资转运至灾区。
截至当地时间3月31日8时,中国救援队在缅甸受灾严重的曼德勒市持续开展救援工作,共成功救出4名幸存者,包括3名成年女性和1名女童。至此,中方救援队在缅甸已救出6名幸存者。
世卫组织:以最高级别紧急行动响应救援
世界卫生组织3月30日发布新闻通报说,强烈地震“摧毁”了缅甸中部,扰乱卫生服务,将数以千计的民众置于危及生命的伤害和疾病暴发的风险之中,该组织正以最高级别的紧急行动作出响应。
3月31日,在缅甸首都内比都,地震伤员在一家医院空地搭建的帐篷中接受治疗(王申摄)
世卫组织在通报中说,已向缅甸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内比都和曼德勒的医院提供近3吨医疗物资,同时正组织全球紧急医疗团队赴缅甸开展救援行动。
通报说,包括创伤包和多功能帐篷在内的救援物资已从缅甸仰光的紧急储备地运往地震灾区的主要医院。目前,首批物资已运抵内比都一家拥有1000个床位的医院,曼德勒的医院也将很快得到物资。
世卫组织还发出紧急呼吁,迫切需要800万美元资金,在未来30天内提供受伤人员的创伤护理、预防疾病暴发并恢复基本卫生服务。(记者:张东强、黎广滔、马卓言、才扬、王其冰)
(责编:袁勃、赵欣悦)
-
拦截“天外来客” 我国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合肥9月5日电(记者吴慧珺、贾稀荃)记者5日从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获悉,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
-
第三代核电锚定100%国产化,向国际最高水平赶超—— “国和一号”的自主创新之路
两组数字合起来,就是“国和一号”的一份亮眼“简历”。“国和一号”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开发的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是完全自主设计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代表当今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
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举行
北京9月4日电 (记者韦衍行)9月3日,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本届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在安庆市举行。
-
以运河为媒 促交流互鉴
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穿越历史,日夜奔腾,它们发挥着水网主骨架和水运大动脉等功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
汇聚媒体力量 书写时代篇章
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这是我们共同追求高质量合作的坚实基石。通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实现交流与合作,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