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泾县,五十二名工人一齐制作“三丈三”巨型宣纸 宣纸工匠,接力传承千年技艺
“三丈三”巨型宣纸捞纸现场。
泾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齐志国在捞纸。 卫宇升摄
毛胜利在晒纸。
泾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安徽省宣城市泾县,“三丈三”巨型宣纸生产车间人声鼎沸。大家都将目光聚焦于中部的纸槽之上。
“一、二、三,起!”随着整齐的号子声,44名捞纸工人用手一齐将长11.4米、宽3.6米的帘床从纸槽中捞出,在8名工人的辅助下,随着浆水缓缓滴下,一张“三丈三”巨型宣纸雏形初现。
然而,捞纸只是“三丈三”制作中的一个步骤,此后还要经过板榨、晒纸、剪纸等多道工序。
“无论制作多大的宣纸,从投料到成纸,都需要300多天、108道工序。正是工人们在每道工序中的精益求精,才有了宣纸名满天下的荣耀,才有了我们引以为豪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宣纸公司”)副总经理黄迎福说。
精益求精,磨炼手艺
从泾县县城出发,驱车17公里,便来到了群山环抱的榔桥镇乌溪村。这里是中国宣纸公司生产车间的所在地。
在捞纸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查看纸浆情况的黄迎福。“在生产一线的工人就有400多人,他们都是公司的骄傲。”分管生产的黄迎福进入中国宣纸公司工作近40年,几乎每天都泡在车间,他能够叫出厂里每名工人的名字。
在黄迎福眼里,捞纸工齐志国便是其中的代表。
齐志国是泾县本地人,从1995年进厂学徒开始,工作近30年,“捞纸多少张已经数不清了,但怎么也有几百万张,成品率大概能达到95%。”齐志国话不多,工作时一脸严肃,说起自己的成绩,反倒有些不好意思。
一旁的黄迎福连忙补充:“齐师傅可是厂里的捞纸‘大师’。厂里一共评了5位特级技师,齐师傅便是其中之一。”
将帘床分两次放入纸槽中,等浆水落下后,再将捞好的纸张揭下来。不出20秒,齐志国和搭档两人便能制作出一张4尺的宣纸雏形。
就是这十几秒的动作,齐志国整整学了5年,“一槽纸浆大概可以捞100张纸,纸浆的浓度会缓慢降低。为了保证纸张的厚薄均匀,每次捞纸的角度和深度都会改变,这些全凭经验。”现在,经齐志国捞制的宣纸,每一刀(100张)的重量误差不会大于50克。
作为厂里的技术骨干,每当有特制的宣纸,齐志国往往是指定的捞纸工。在“三丈三”制作中,齐志国便担任了捞纸工队长。
“一般宣纸制作都是两个人捞纸。‘三丈三’相当于要求44个人达到如两人般的默契,这样才能保证制作的宣纸平整洁白。捞如此大的宣纸,还真是头一回。”齐志国说。
刚开始捞纸,成品率几乎为零。齐志国带着大家反复摸索一个月后,“三丈三”终于能做到量产。这也为齐志国日后研发新品带来了信心,“连这么大、这么难的宣纸都做过了,现在遇到什么新品种,也能很快摸索出来。”
不辞辛劳,通力合作
为了保证宣纸的制作效果,纸槽中的纸浆温度不能高于12摄氏度。即使再冷的水,也需要捞纸工们徒手将帘床抬出。“现在还好些,等到冬天的时候,纸槽上面还会结冰。”齐志国说。
每名捞纸工在纸槽旁边都会准备一桶热水,既为了洗净手上的纤维,也为了让手暖和起来,保证捞制的手感。
不仅要忍受常年浸水的工作环境,齐志国和同事们每天还要在纸槽里重复相同的动作上千次。即使这样,齐志国也不觉得枯燥,“我们就好像在纸槽旁‘跳舞’,舞蹈动作单一却大有门道。”
一张宣纸,捞纸结束后,接力棒便来到了晒纸工手中。
在晒纸车间,记者见到了“大国工匠”、晒纸工毛胜利,他也是泾县人。只见他麻利地将一张张湿纸贴在滚烫的钢板蒸汽焙上,随手拿起松针刷,唰唰几下就将宣纸熨得平平整整。稍待片刻,毛胜利用小指挑起宣纸一角,把整张纸从钢板上揭下,整套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如果说捞纸工的工作环境是“水深”,那晒纸工就是“火热”。
晒纸工需要常年工作在40摄氏度以上的车间里,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天,为了晒好每一张纸,也不能开风扇。“我们每天要重复一套动作上千遍,在十几平方米的烘纸房来回走动,一天大概能走上10公里。”毛胜利说。
工作艰苦,但毛胜利丝毫不敢放松,“宣纸交到晒纸工手上时,已经凝聚了多人的心血,一定要把它晒好。”
展示非遗,宣传家乡
如今,毛胜利还要负责一项特殊的工作——向游客展示晒纸技艺。他的工作地点里又多了宣纸文化园。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宣纸技艺、传承宣纸技艺,我们把车间搬到了宣纸文化园,向大家展示原生态的捞纸、晒纸等工艺,最后生产的宣纸也是按照正常的标准售卖。”黄迎福说。
一开始,毛胜利还有点不习惯,“以前在车间闷头生产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展示给游客看,还要随时回答游客的疑问。”现在,毛胜利不仅可以讲解晒纸的过程,对于其他制作环节也能说上几句。
“小姚显然要比我能适应。”毛胜利不忘介绍一旁的徒弟姚云夔。这几年,姚云夔开通了短视频账号“宣纸小姚”,专门用视频介绍宣纸的制作技艺。没想到一下子就收获了超过10万的粉丝,部分视频的浏览量超过90万。“我拍的视频都很简单,只是展示家乡最原始的技艺,说明传统文化、传统技艺对大家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姚云夔说。
近年来,当地政府瞄准宣纸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潜力,依托现有的中国宣纸公司、中国宣纸博物馆和宣纸文化园,建起了中国宣纸小镇,成为不少游客打卡、研学的目的地。
2024年,中国宣纸小镇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其中六成左右来自江浙沪地区,带来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带动宣纸销售、文旅、文创、餐饮、酒店等相关产业就业超过850人。
相比于宣纸小镇的人声鼎沸,齐志国的捞纸车间就显得有些落寞了。采访当天,齐志国要带着徒弟王彬共同捞制4尺的宣纸。
教好一个徒弟,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仅辛苦,还会影响每天的产量。但齐志国仍然事无巨细地教着,时不时还会停下来指导徒弟的动作细节。
“我做了一辈子宣纸,对它肯定是有感情的。手艺还要靠我们传承下去,只要想学,我就认真教。”齐志国说。
(责编:岳弘彬、牛镛)
-
拦截“天外来客” 我国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合肥9月5日电(记者吴慧珺、贾稀荃)记者5日从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获悉,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
-
第三代核电锚定100%国产化,向国际最高水平赶超—— “国和一号”的自主创新之路
两组数字合起来,就是“国和一号”的一份亮眼“简历”。“国和一号”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开发的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是完全自主设计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代表当今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
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举行
北京9月4日电 (记者韦衍行)9月3日,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本届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在安庆市举行。
-
以运河为媒 促交流互鉴
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穿越历史,日夜奔腾,它们发挥着水网主骨架和水运大动脉等功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
汇聚媒体力量 书写时代篇章
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这是我们共同追求高质量合作的坚实基石。通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实现交流与合作,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