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3%”,聆听绿色低碳转型的足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幅超过3%”,并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列入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提出“加快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举措。
这意味着什么?目标如何实现?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能源消费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是衡量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通常反映经济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2023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较2012年下降超过26%,“成为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相当于少用约14亿吨标准煤,少排放约29.4亿吨二氧化碳。长期研究全球能源政策的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格林斯通评价:“历史上我们还没有发现其他国家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这样大幅减少污染的例子。”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进一步降低,传递出一个明确的导向,我国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要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要持续优化升级。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我国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新优势: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全球一半以上,累计完成5亿吨粗钢产能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退出钢铁落后产能1.5亿吨以上……要继续通过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动新兴产业培优、传统产业焕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
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能源绿色转型要稳步推进。
推动能源绿色转型,能够显著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绿色发展。我国坚持推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煤炭消费比重由2012年的68.5%下降到2024年的53.2%,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由14.5%提高至28.6%,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清洁发电体系,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煤电。要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稳妥推进新旧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
加强节约集约循环利用,资源利用效率需不断提升。
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能源利用技术水平和能源生产、消费的管理水平越高,所消耗的能源量则会越少。作为资源需求大国,我国坚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10年来主要资源产出率提高约60%。值得一提的是,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不仅有力拉动了投资和消费,也有效促进了先进节能高效设备产品推广应用,降低全社会能耗和碳排放强度。要一以贯之坚持节约优先方针,通过人工智能、智能电网、能源管理系统等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用最小成本实现最大收益。同时,节能降碳也是一场贯穿整个社会的全民行动,空调调高一度、出门记得关灯、少开汽车,就在举手投足间。
也应该看到,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确保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推动能源转型、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需要在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稳中求进、久久为功。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早日建成,绿色将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底色。
(责编:卫嘉、白宇)
-
拦截“天外来客” 我国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合肥9月5日电(记者吴慧珺、贾稀荃)记者5日从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获悉,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
-
第三代核电锚定100%国产化,向国际最高水平赶超—— “国和一号”的自主创新之路
两组数字合起来,就是“国和一号”的一份亮眼“简历”。“国和一号”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开发的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是完全自主设计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代表当今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
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举行
北京9月4日电 (记者韦衍行)9月3日,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本届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在安庆市举行。
-
以运河为媒 促交流互鉴
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穿越历史,日夜奔腾,它们发挥着水网主骨架和水运大动脉等功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
汇聚媒体力量 书写时代篇章
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这是我们共同追求高质量合作的坚实基石。通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实现交流与合作,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