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库》首批成果100册图书正式出版
合肥11月15日电(汪瑞华、胡雨松、张俊)11月15日,在2024中国黄山书会开幕之际,《安徽文库》首批成果100册图书正式出版。
《安徽文库》首批成果发布会。记者 张俊摄
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典籍丰厚。据初步统计,历代皖人文献著录约33000种,其中存世古籍约17000种,存量位居全国前列。
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安徽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文化强省建设重大项目《安徽文库》编纂出版工程,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安徽文化典籍。
据了解,该工程系安徽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全的文化典籍整理工程。总体规模约7000种,3000册,收录历代皖籍作者代表性著述和历代记述、研究安徽的代表性著作。
《安徽文库》首批成果展示。记者 张俊摄
根据编目,《安徽文库》具体分《书目编》《典籍编》《方志编》《红色文献编》《要籍编》《研究编》六大部分,以清康熙分省时之区划为基本地域界定范围,包括婺源、英山、盱眙、泗洪四县。
其中,《书目编》全面系统地梳理安徽文献典籍资源,展示安徽历史上的著述成果,悉录著作的书名、卷数、作者或编者、版本、典藏及存佚情况。《典籍编》广泛收录代表安徽文化的主体文献5000种左右,以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法编排。
作为一项集全省行政、学术、出版力量全力推动的全省性文化发展战略工程,《安徽文库》首批成果100册图书顺利出版,充分体现了安徽深厚的文化底蕴,彰显了安徽文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首批发布的《安徽文库·要籍编》。记者 张俊摄
据介绍,首批成果中《方志编》84册,收录历代方志98种,包括明代方志10种、清代方志76种、民国方志12种。具有孤本占比高、珍稀版本多、选目选本精等诸多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为实现地方文献的数字化保存,进一步推动安徽古籍活化利用,促进文化成果的社会传播,下一步将依托《安徽文库》启动“安徽文献数据库”建设,通过数字化出版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届时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安徽古籍文献及文化学术研究数据资源库。
(责编:范晓琳、韩震震)
-
拦截“天外来客” 我国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
合肥9月5日电(记者吴慧珺、贾稀荃)记者5日从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的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获悉,我国正在策划实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并发布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方案设想,任务计划选用“伴飞+动能撞击+伴飞”模式。
-
第三代核电锚定100%国产化,向国际最高水平赶超—— “国和一号”的自主创新之路
两组数字合起来,就是“国和一号”的一份亮眼“简历”。“国和一号”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开发的三代核电自主化标志性成果,是完全自主设计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代表当今核电技术的先进水平。
-
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举行
北京9月4日电 (记者韦衍行)9月3日,第十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宣布,本届黄梅戏艺术节将于9月22日至10月8日在安庆市举行。
-
以运河为媒 促交流互鉴
运河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和精神家园,承载着人类互联互通、共享资源的美好愿望。穿越历史,日夜奔腾,它们发挥着水网主骨架和水运大动脉等功能,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
-
汇聚媒体力量 书写时代篇章
古巴和中国是好朋友、好同志、好兄弟,这是我们共同追求高质量合作的坚实基石。通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在文化、科技、教育、体育、数字经济和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实现交流与合作,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